近期北方,尤其是华北、东北等地出现的连续降雨,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,而是多个天气系统共同作用、相互“配合”的结果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:
这是最根本、也是最关键的原因。可以把副热带高压(简称“副高”) 想象成一个巨大的、顺时针旋转的“空气陀螺”。
正常年份:夏季,副高通常位于我国南方地区,它的边缘是输送水汽的主要通道,因此雨带会停留在长江流域,造成南方的“梅雨”季节。
今年情况:今年夏季,副高异常强大,并且其脊线位置显著偏北,西伸程度也更大。这就导致:
雨带北移: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输送通道直接延伸到了华北和东北地区,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持续的水汽供应。
与北方冷空气交汇:北方的冷空气并没有完全撤退。当异常北上的暖湿气流(来自副高)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北、东北等地相遇时,就会形成持续性的强降雨。暖空气轻,冷空气重,暖空气会沿着冷空气爬升,冷却凝结,形成降雨。
简单比喻: 本来应该在南方的“水龙头”,今年异常地挪到了北方,并且一直开着。
除了副高这个“主谋”,还有几个重要的“帮凶”:
台风活动的影响:
当台风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并向我国靠近时,它会像一台“增压泵”,其外围环流可以进一步增强向我国北方输送水汽的强度和水汽量。
例如,如果台风位于副高的南侧,两者共同作用,会形成一条更加稳定、强盛的水汽“高速公路”,直达北方。
低涡系统的影响:
在天气系统中,经常存在一个叫“低涡”的天气系统。它可以被想象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“空气漩涡”。
当这个低涡恰好停留在华北、东北等地上空时,它会像一个“搅拌器”,持续地抬升暖湿空气,为降水的持续和增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。一场暴雨,光有水汽不够,还需要有力量把水汽“抬升”起来才能成云致雨,低涡就扮演了这个抬升的角色。
地形抬升:
北方的燕山、太行山等山脉,当富含水汽的东南风或南风遇到这些山脉的阻挡时,会被迫沿着山坡爬升,从而进一步冷却凝结,增强降雨的强度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地形雨”。
所以,北方连续降雨的完整链条是:
异常的副高位置 → 将水汽通道和主雨带北推至华北、东北 → 与盘踞在此的冷空气持续交汇 → 在低涡系统提供的动力抬升和台风远程输送的额外水汽加持下 → 在地形因素的进一步增幅下 → 形成了持续时间长、累计雨量大、影响范围广的连续降雨过程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这种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。气候变暖导致大气中能量和水汽含量增加,使得降水系统变得更加不稳定和极端。原本“七上八下”(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)是华北的主汛期,但近年来,其强度、持续时间和北界都出现了异常特征,这被认为是全球变暖背景下,大气环流模式调整的一种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