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说手工雕刻走到了穷途末路,在桐城孔城老街,还有一家雕刻铺安在。
光线明亮,门面不大。铺子右边紧贴着街沿放有一张长条桌子,桌子上站着一个玻璃橱子,橱子里摆放着各种质料的印章原坯及成品,还摆放有雕刻用的各种尖细刀具。
桌旁坐着一老师傅,方脸,平头,白发,估摸有70岁光景了。他左手握着印章原坯,右手提着雕刀,屏气静息,精雕细刻。
老师傅除雕刻印章外,还雕刻花板。雕刻花板阵势比较大,要拉开架子,把一个门板放在架子上,然后再把需要雕刻的木质材料铺在门板上。与雕刻印章不同,雕刻花板工具多,各种雕刀长短不一,粗细不同,摆开来一小排。雕刻花板需要锤子派用场,轻重缓急全凭老师傅心里拿捏,手上用功,这是吃手艺饭人的内功。
几番锤削,脱壳而出的花鸟虫鱼、鸳鸯喜鹊,一个个传神逼真,生动活泼,仿佛能游出来,飞出去。古人刘勰《文心雕龙》说,好的文章,要“文外之重旨”,我想老师傅的雕刻艺术就达到了如此境界。老师傅歇息下来的时候,我与他唠嗑,知他7岁就随父学徒,从事雕刻行当60余年了。他说雕刻这行苦,要耐心,细心,能坐得住冷板凳。不过他又说,雕刻能磨炼人,举例说自己原先性子急,脾气躁,天长日久,性格也就平顺了,待人也随和了。我夸老师傅的雕刻有神韵,老师傅掩饰不住地高兴。
尽管雕刻这行当不景气,但老师傅谈起雕刻还是兴致勃勃。老师傅的雕刀雕刻了花鸟虫鱼、飞禽走兽,也雕刻着自己的苦乐人生。
|